公司简介 在线留言 会员天地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          【字体:
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
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

 
2005年12月21日
  
中国中小企业重庆网
 访问次数:
146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

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的通知

渝府发〔200584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市政府同意《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五年九月十一日

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2020年)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全市生产总值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在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制定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重要文献。与本规划有关的其他规划。

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公有(国有、集体)资本投资或控股以外的,由自然人、私营企业、外商等投资或控股的各类经济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后,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由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发展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6.2%提高到48.9%7年上升了22.7个百分点,2004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1%

2.就业的主渠道

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达到564万人,比1997年增加350多万人。目前,重庆市70%以上的下岗职工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实现了再就业。

3.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和改革,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已转变为非公有制企业并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544.2亿元,占农村经济的比重达到62.5%,成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县域经济的主体;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1万人,成为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全年支付劳动报酬181.9亿元,相当于为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提供75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8%,农民人均增收额的4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渠道;乡镇企业还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动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力量

2004年,在全市认定的60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有497家,占82.7%;在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70亿元中,非公有制企业有481亿元,占84.4%;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提出国内专利申报2138件,占全市企业院所申报总数3083件的69.35%

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助推器

2004年,全市有15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分别采取兼并、收购、租赁、参股等方式参与了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在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促进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

6.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累计64.18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出口创汇企业526家,实现出口15.39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73.64%

7.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各种税收128亿元,比1997年增长3.2倍,占全市税收收入的近40%以上,已成为区县(自治县、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8.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04年,我市非公有制企业以三峡库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实施光彩事业项目100余个,投资总额超过1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在教育、扶贫、救灾、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直辖市相比,存在总量不大,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总体素质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体制性障碍未得到彻底清除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当前还存在许多不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如市场准入、管理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特别是有的区县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服务上,还存在着职能交叉、管理多头、指导和服务缺位等问题。

2.扶持政策落实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3.服务滞后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二是个别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性收费过多,企业负担过重;融资、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三是企业融资难度大。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高达76.6%,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力度不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非公有制经济贷款比重偏小。

4.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素质总体不高

非公有制企业多数是在家族式体制下由小到大成长起来的。目前,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在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经营者素质和员工队伍素质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的机遇

一是国家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完善和政策环境健全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策,并将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下,民间投资增速加快,比重不断上升。消费需求升级为新一轮扩张提供了强大动力,住房、汽车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及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是入世后国际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在未来若干年内,将是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时期。从国际分工看,中国将以制造业作为较长时期重点产业。在国内分工中,重庆市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型工业发展方面有相当潜力。

四是市场多元化和市场公平竞争。从国内市场潜力看,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意味着购买力将从解决温饱转到满足消费升级,在达到3000美元前传统产业产品市场广阔。从国际市场分析,中国将扩大市场领域,特别是面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在消除市场壁垒,打破行政保护,消除体制性障碍之后,市场结构必将由垄断向自由竞争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充分竞争。

五是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体制、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等政策和体制优势。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重庆将逐渐凸现经济中心的地位,并将对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东部产业向西部的梯度转移和重庆主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业“退城进郊”带来的机遇,有利于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的调整和协调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和“工业强市”的方针,全市第二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聚集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此外,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将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六是重庆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预计到2010年,重庆市工业销售值将突破1万亿元;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重点产业销售值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房地产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等将保持较快增长;同时,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巨大。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是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的条件。

2.面临的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态势使非公有制经济面临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二是国内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加大了非公有制经济获取市场要素的难度。

三是体制改革滞后,建立公平、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尚不能在短期内实现。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素质的提高、竞争能力的增强尚需时日。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整体素质不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毫不动摇地推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特色经济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层次和素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为实现富民兴渝、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政策鼓励与激活内源动力相结合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激发广大群众追求“阳光财富”的创造热情则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动因。

政府支持与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政府支持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非公有制企业做优、做强、做大的重要发展战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全市发展大局一致性的原则。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全市的发展相协调,才能更好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放宽市场准入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的原则。要切实清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歧视、体制屏蔽等不公平的做法,大力培育非公有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实施城镇化战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三百工程”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适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的发展环境;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主导全市经济的格局;非公有制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到2020年,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基本完善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环境,较好地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显著提高,增长质量明显改善;非公有制经济走在西部地区的前列,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2007年达到65万户;2010年达到75万户;2020年达到100万户。

——增加值:从2005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20%2007年达到21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1%2010年达到37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6%2011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7%2020年达到18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6%。其中三峡库区具有后发优势,各规划时段增长速度应比全市平均数高2个百分点。

——缴纳税金:从2005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22%2007年达到250亿元;2008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430亿元;2011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7%2020年达到2050亿元。

——就业人数:从2005年至2007年年均增加35万人,2007年达到670万人;2008年至2010年年均增加30万人,2010年达到760万人;2011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26万人,2020年达到1020万人。

——开放型经济:到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到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2011年至2020年利用外资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产品出口要力争保持年均15%的增长。

——科技进步: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保持在75%以上。

——特色产业集群:2007年达到15个以上;2010年达到20个以上;2020年达到25个以上。

——培育重点骨干企业:从2005年起实施“3153”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重点扶持1000家重点成长型骨干企业,到2007年培育成熟500家中型企业、30家大型企业;以此为基础,打造非公有制企业100强。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在2010年前有10家进入全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2020年争取有15家以上企业进入全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一)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重庆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提升水平,改善环境,加强服务,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立志创业、追求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区县(自治县、市)加快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推进重庆支柱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都市型工业和外向性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使整个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逐年提升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把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经验与教训、弱点与优势,瞄准中长期发展目标,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要在继续实施科教兴渝、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基础上,推行小户创业、体制创新、产业扩展、做优做大、外向型经济、人才兴企六项重点战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提升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进创办小企业战略。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除了现有企业95%以上为小型企业外,新发展的项目绝大多数将是小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小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一般具有门路多、投资少、风险小、回收快的特点。要从多领域提倡小户创业模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鼓励创办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企业,尤其鼓励创办交通运输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鼓励创办零部件配套企业、都市型工业企业、产品技术开发企业。在广阔的第三产业发展领域,鼓励创办小商业、小食店、小修理店、小咨询服务企业等等。力求每个区县创办31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培育一批成长性企业。

推进体制创新战略。长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处于抑制下的自我生长状态,在宏观指导、社会机制和自身建设上都有必要进行体制创新。各级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要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向经济导向为主,从管理角色转向服务角色,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政府部门之间要划清职能,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指导部门,落实各部门配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职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本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建立主要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要素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加快,社会组织及手段也要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历史上是我国最活跃的经济组织,但是其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融入经营市场化、经济全球化、技术现代化的新环境中,创新企业治理结构,创造新的业绩。在加快发展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管理方法,借鉴国有企业经验教训,实现体制全面创新。

推进产业扩展战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初,主要从事投资少、规模小、技术低的行业;经过20多年发展状大,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摩托车行业、房地产业的主力军。但是,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很少,创办诸如产品开发机构、专业咨询企业不多。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必须首先进军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领域。要鼓励和扶持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创办产品研制、开发企业,兴办专业咨询企业。同时,还要创造环境条件,使非公有制经济能够与国有经济一样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领域。在全市支柱产业中成为主力军,在新兴产业中成为生力军。

推进做优做强战略。目前,重庆非公有制企业跨入全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的屈指可数,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工业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扩张资本,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瞄准全国和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创新技术、开发产品、扩大规模、拓展市场,争取在510年的时间内能够涌现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一流企业。还要引导各产业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优化扩张,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强强融合,实现做优做强的双赢目标。

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内地非公有制经济受观念、地理、信息和交往渠道限制的状况已不适应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形势。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进程,要审时度势,大胆走出去,占领产品市场,扩展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外向程度。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引进资金来有效提升投资规模,加大我市经济增长的后劲,以引进技术来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有效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对外投资中共享全球资源,努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推行外向型经济的进程中,重庆非公有制经济要特别注重面对东南亚联盟地区,要积极开展对东盟的经济活动、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和人员往来。

推进人才兴企战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对技术高新化、管理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必须大力推进人才兴企战略。根据企业的基础和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全员培训,侧重引进高级人才,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人才制高点,结合市场规律,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人才投入、创业、评价、激励机制,实现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发展都市型工业战略。都市型工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都市型工业,大有可为。要在重庆市主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强县和其他县域中心城镇四个层次梯度推进,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无环境污染、吸纳就业多的都市型工业企业。

四、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发展指导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的态势,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倾向已由占领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逐步迈向了汽车、钢铁、化工、医药、电力、电信及金融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乃至传统的电力建设、水务等自然垄断行业。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在中长期发展中务必着力推进产业扩展战略,向更加广泛、更高层次的产业进军。

(一)平等享受产业准入条件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除法律法规禁止或需前置审批项目外,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不限制经营范围的办法。市和区县(自治县、市)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工商等部门要依法办事,热忱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更广阔的产业领域。

2.在西部大开发规划、城市和城镇规划及制定有关经济政策中,对项目布点、国债资金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其他政策性待遇上要实现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3.大力推进基础产业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取消非公有制经济平等进入基础产业投资的政策性限制,降低进入与退出门槛,进一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城乡公用事业、公共工程、交通等领域,并平等享受投资主体待遇。

(二)做强做大产业

1.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

国内汽车及摩托车产业发展迅猛,广阔的市场空间,较长的产业链,促进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不断壮大、持续发展。2010年,汽车整车生产达到15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350亿元;摩托车整车生产达到90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汽车、摩托车产业零部件生产达到800亿元。非公有制摩托车(含零部件)企业将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采用“创品牌”、“多型号”、“差异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策略,规划到2010年时,创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和全国知名品牌,打造“世界摩托车之都”。非公有制经济要巩固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和水平,抓住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技术与资金门槛相对低的机遇,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鼓励进入汽车整车生产领域,择机发展轿车,大力发展公共客车、农用车、防弹车等特种车辆。

2.装备制造业

除交通运输制造业外,全市当前从事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分别属于国民经济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据统计分析,我市目前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西部产业大发展必然需求大量装备。为此,要积极拓展装备制造业,努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并使成套设备与零部件配套的生产协调发展,提升重庆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3.建筑建材业

建筑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生命力周期较长的产业。2004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69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3亿元,占全市GDP的总量达9.49%,非公有制经济占了三分之二左右。全市在市外施工企业254家,成建制输出劳务16.2万人次。西部开发中的重点项目建设为重庆加快建筑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建筑业要进一步走向集约化经营,大力拓展外地建筑市场和争取国际工程中标及劳务输出。认真贯彻国家提出的“建材工业实施总量控制,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及“建材工业要做大做强,靠新出强”的产业政策,坚持以“行业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把建材工业培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目的”的方针。抓住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房地产前景看好的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建材业。鼓励整合组建水泥集团,发展生产高标号水泥。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拓展市内外市场空间。

4.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是我市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前后关联与带动效应强大。随着房地产业迅猛发展,要以重庆市中长期城市发展战略和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为导向,加大房地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强化行业的诚信自律,加大行业监管与规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重庆地产业,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本土优秀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稳步开拓都市发达经济圈房地产市场的同时,要抓住非公有制在渝西和三峡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其他中心城市发展的契机,促进这些地区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供需传导机制下,有效带动与之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发展。

5.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业

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业,是很适合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产业。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日益扩大,与此同时技术改造也得到加强,有力地提升了行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非公有制经济要充分利用重庆大都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的双重优势,创建若干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要立足重庆大市场,紧盯国内市场,放眼国外市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都市型工业相结合,主要发展涪陵区、万州区等地的榨菜产业集群,继续保持全国榨菜业领先地位;发展库区特色果业和特色蔬菜业;以合川市、垫江县等为代表发展猪肉加工业;以荣昌县为代表发展饲料和兽药业;以万州区、江津市等为代表发展酿酒业;以江津市、巴南区为代表发展花椒业;以涪陵区为代表发展中药加工业等等。农业县和主城区都可以在发展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上大有作为。

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在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出口。

(三)鼓励和扶持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

2004年底,全市共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28家、高新技术产品267个。目前,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小,形成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少,得到政府直接扶持的项目不多。下一步要在规划和政策引导下,促进汽车摩托车、房地产领域等一批资本积累较多的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2.资源加工型产业

在经济加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自然资源越显紧缺的形势下,首先要珍惜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同时,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要求,进一步科学有效地开发资源,全市产业自然资源主要分为能源、矿产、生物三类。目前,全市资源加工型产业已经形成一定优势,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巨大。要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突出重点优势产业,主要是南川市的氧化铝业,綦江县、南川市、永川市、开县、奉节县、巫山县的煤炭业,秀山县、城口县的锰业,万盛区的镁业,彭水县、武隆县的水电业,万州区、长寿区、合川市、忠县、垫江县、梁平县的盐气化工业,大足县、铜梁县的锶盐加工业,石柱县的黄连加工业,酉阳县等地的青蒿素加工业,等等。形成地方综合优势,逐步发展循环经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粗放经营等现象。           

3.生态环保产业

由于工业粗放发展和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环境保护问题成为日显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市的环保产业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要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市将围绕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治理、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利用、城镇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领域开展环境保护建设。非公有制企业要跻身生态环保产业领域,按照统一规划,运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4.服饰业

中国服饰业在国内有多层面的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有重要地位。该行业也是非公有制经济易于发挥作用的产业。重庆市历来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内外销服饰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有3000多户服饰生产企业。但规模以上服饰企业仅200余家,产值20多亿元。当前要提升设计理念,提高设计队伍水平,强化科研开发能力,可以在三大经济区发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服饰业,力求在品质、品牌和规模上不断有新的开拓。

5.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对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市控制发展传统百货店,加快发展大中型食品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快促进家电、电脑、汽车、图书、石油等行业的品牌连锁、专营连锁。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规范化的连锁店铺达到3600个。非公有制经济应在市场经营、仓储、加工和交通运输及第三方物流组织上发挥积极作用。规划和启动建设现代物流,着力建设市级物流中心,鼓励区县和大型企业建设物流分中心。

6.旅游业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几年已培育成长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在全国大旅游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各地要加强旅游业软硬件建设,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多层次介入旅游业。发展旅行社 、拓展旅行交通运输、建设旅行食宿设施,发展星级农家乐,带动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市场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拓展国际旅游市场。   

7.咨询服务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策划、广告、会计、设计、律师等咨询业将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全市目前仅有咨询企业3000多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后应鼓励和扶持一批非公有制企业投身到咨询服务业,乘西部大开发东风,逐步走向西南、西北地区,乃至走向全国和全世界。

8.社区服务业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区服务业已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由于社区服务业主要依赖个体手工熟练劳动,十分适合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统筹规划下,各区县、(自治县、市)和街镇以及社区(居委会)都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活动的发展模式。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不合理,高耗能行业偏大,工业污染较重,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发展中,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重庆市情特殊,在循环经济方面与东部省份和其他直辖市相比严重滞后,在全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非公有制企业大有可为。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重点在煤矸石发电、水电、煤炭、化工、冶金、化肥等高耗能企业推广;实施工业节水等技术改造;实施电机节能技术改造和气代电空调节能技术改造;实施固体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建立废钢铁、废电池、废家用电器、废包装产品回收利用基地;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全面推进燃煤锅炉洁净煤技术改造,推广农村沼气新技术和新设备等。

五、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空间布局

目前,我市各区县(自治县、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基础、速度、规模和产业均有差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立足各自优势,遵循区域分工原理,找准各自的定位,明确相互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避免“数量多,档次低”和“全能厂”的现象发生,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产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和分类指导,使各个区域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各区县(自治县、市)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空间布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分工协作,做优做强产业链、产品链;重视中心城市对重点产业的集聚作用,对周边落后地区辐射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产业创新和产业聚集的重要基地。

(一)产业空间布局应注意处理好的关系

1.市场与资源配置源的关系。要立足于市场供求、资源、发展基础和能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利用。

2.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坚持区际间的产业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消除门户之见和地区限制,通过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区域经济的互补、渗透和联合,加强区域产业的关联度和紧密度,延伸产业链、产品链,打造和优化价值链,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3.中心城市聚集和辐射的关系。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要素汇聚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经济文化中心和接轨国际的前沿阵地,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仅可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工业化,还可以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主城区和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一些经济基础好、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市)和城镇加快发展,推动周边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要推动主城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一般型的加工制造业向中小城市扩散,做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4.培育产业与集群发展的关系。要坚持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发展特色经济;以小城镇为中心,提升非公有制经济集约化程度;以配套大工业,服务大中城市,推进城镇化,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提高产业的集聚能力,发挥“洼地”效应,使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共享平台效益最大化。引导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要体现产业专业化、高级化和特色化。

5.“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通过产业导向,引进区域外的优势产业和企业,引进区域内需要发展的产业,引进与区域内互补的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同时,要增强区域产业的外向度,积极拓展产业的外部发展空间。

6.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通过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调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结构综合优势效果明显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二)三大经济区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空间布局

1.都市发达经济圈

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市也是长江上游“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功能的核心载体。区域内人才富集,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主城都市发达经济圈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的布局,应围绕“建设一个内核、形成五大商圈、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带动城乡发展、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目标和要求来展开。

——在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的中央商务区,布局现代服务业。建成集中和发达的金融、商贸、商务、高档酒店、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交通通信发达便捷、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与扩散、综合服务功能完备和极具竞争力的产业空间。非公有制经济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律师、评估、咨询、代理、鉴证以及经纪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机构。

——以解放碑、沙坪坝、观音桥、杨家坪、南坪等中心地区为依托建设“五大商圈”,布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都市型工业为辅的产业。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发展现代商贸、购物、餐饮、娱乐、文化等产业;发展珠宝首饰、工艺美术、旅游产品、服装服饰、挑花制绣、电子玩具、眼镜制作、装璜设计与制作以及社区服务业。

——依托寸滩港、九龙坡港、渝北空港、上桥地区、江北火车站等现代物流基地,布局仓储、第三方物流等物流业和生产资料市场等。

——在九龙坡区、江北区、渝北区、巴南区、沙坪坝区等地布局汽车、摩托车等机械、装备制造业。

——依托北部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等布局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优势工业。

——依托北碚区现有产业基础,布局仪器仪表工业基地。同时,要考虑在主城一环线和二环线以内实施差别化布局。在一环线之内,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工业,建设铁路、水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枢纽,从而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在一环线和二环线之间,着重依托特色工业园区布局重要的装备工业、加工工业,主要发展以汽车、摩托车以及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子及通讯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建筑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医疗成套设备等为重点的机械加工业,着力依托内燃机研发生产基地、环保成套设备研发生产基地、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军事装备研发基地等四个国家级装备研发基地,努力打造汽车产业集群、摩托车产业集群、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冶金和机床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等。

2.渝西经济走廊

渝西经济走廊产业基础较好,地处川渝结合部,区位优势独特,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布局应着力于经济辅助、产业配套、要素传递、物资集散、都市休闲等。以合川市、永川市、江津市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和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制造、医药、轻纺、食品、建材、能源等工业。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注意吸纳和布局主城区退二进三的企业,重点布局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塑料及硅酸盐新型建材工业、纺织丝绸印染及服装加工业、皮革皮鞋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汽车及摩托车配件制造业、旅游业等。努力打造“鞋业之都”、“齿轮之都”、“小五金之乡”、汽车配件集群、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在双桥区、璧山县、綦江县、江津市、合川市等地布局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和为大工业配套的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和装备工业基地。

——依托农业条件较好的区域,面向都市发达经济圈及全国大市场的需求,集中连片布局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布局城郊型农业基地。在城郊结合部,布局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

——在璧山县、铜梁县和其他区县的特色工业园区,布局建材、食品、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大足县布局五金生产、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

——在大足县、铜梁县布局锶盐基地。

——在荣昌县布局兽药、饲料、夏布、茶叶等生产基地。

——在江津市、璧山县、永川市、合川市等地布局建筑建材、水泥等生产基地。

——整合大足县、永川市等地旅游资源,构筑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

3.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天然气、矿产、农产品及旅游资源丰富,非公有制经济可依托中心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着力发展资源转化型、生态农业、旅游和物流等产业和服务业。结合移民迁建和退耕还林,充分运用国家支持库区建设的政策,重点布局和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有选择有限制地发展拥有资源优势、污染相对较少的生态型工业,引导具有相对优势的特色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怀铁路两条主轴线为骨架,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施产业布局。以涪陵区、万州区、黔江区、秀山县、长寿区等为区域增长极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冶金、食品、医药、商贸、旅游等产业。

——依托梁平县、垫江县、万州区、长寿区等区县的天然气资源,重点建设长寿天然气化工、万州盐气化工、涪陵优质化肥三大基地。

——在巫山县、奉节县、巫溪县、城口县等区域布局旅游及旅游小商品生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煤电、优质草食牲畜、生态农业等产业。

——在万州区、云阳县、开县等区域发展现代物流、食品加工业等产业。

——在梁平县、垫江县、忠县、丰都县等区域发展燃气发电,发展以柚子、柑橘为重点的特色水果、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业。

——在涪陵区发展现代中药和烟叶、榨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

——在武隆县、彭水县、石柱县、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等民族地区布局水力发电、矿电联营、中药材、草食牲畜、林浆纸一体化、民俗生态旅游等产业。

——在城口县、秀山县布局锰矿资源开采及加工产业。

各区县(自治县、市)在产业布局中,不局限于上述相关内容。要根据国家政策走向、地区经济发展变化及招商引资情况,积极发展其他产业。

六、近中期重点投资项目方向与安排

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重点投资项目支撑。随着国家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完善,民间资本已成为国民经济投资的重要力量。依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各类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我市产业投资结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经济的客观发展趋势,同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投资体制改革,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投资建设的门槛,支持鼓励一批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参与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要在项目内容、项目结构和项目方向上进行精心策划、正确引导,在产业政策、财政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投融资的各项保障措施,充分释放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活力,掀起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新一轮热潮。

(一)投资方向

结合全市经济发展目标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近中期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投资项目分布与发展方向如下:

1.第一产业(含农业产业化)项目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也是化解我市城乡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调动非公有制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一切有利因素,围绕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目标,投资建设主城近郊及渝西经济走廊的生态高效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将传统种养殖业和现代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农业产业化链。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发展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企业。

2.第二产业项目

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当前和以后一段时间投资比较集中的领域。要结合重庆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和国有资本的退出结合起来,在工业和建筑业领域形成各种投资主体百花齐放的新局面。重点鼓励有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市打造汽车摩托车业、资源型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四大重点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支撑。支持中小非公有制企业从事专业化和特色化经营,为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特大型企业提供装配配套服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投资建筑建材业,投资低污染、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都市型工业,解决城市劳动就业问题。

3.第三产业项目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解决我市劳动就业,完善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方略,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三产业大有作为。

要重点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房地产业,投资发展现代流通、旅游、金融、保险、证券、担保、会计、法律、信息咨询等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新型行业,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生产服务分工体系,形成现代制造业与新型服务业的互动结合。同时,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区家政、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密切联系的传统服务业项目,推动劳动就业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4.社会事业项目

正确对待社会事业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双重特点,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充分扩大社会事业的投资主体进入范围,调动非公有制企业的积极因素,趋利避害,鼓励其投资科教文化、体育、卫生等一些关系到国民素质提高的事业。同时,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大力投入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市政环保、城市公共交通,区县(自治县、市)重点中心镇、百强镇等城镇化建设事业。

5.基础设施类项目

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基础设施类重点项目,要关注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交通、能源、市政设施等瓶颈项目,重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围绕城市(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积极投资区县(自治县、市)公路交通、城乡水利、能源等,进一步化解公路交通落后和能源缺乏而制约经济发展的现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齐头并进。同时,打破不必要的行业与行政垄断,加大对自然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力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民航、铁路、电力、公共信息网络、邮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近中期重点项目安排

为激活民间资本,根据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思路,结合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近期重点推出一批资源基础好、市场潜力大、产业带动能力强、对产业经济发展起到先行作用的非公有制经济项目,共计763项,总投资1556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32个,总投资额1308亿元,扩建项目159个,总投资额169亿元,技改项目72个,总投资额79亿元。总投资额在10002000万元的项目有46个,总投资额在20005000万元的项目有174个,总投资额在0.51亿元的项目有44个,总投资额在15亿元的项目有147个,投资额在510亿元的项目有27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7个。第一产业项目75个,总投资额38.5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8个,总投资额24.2亿元,扩建项目17个,总投资额14.3亿元。第二产业项目600个,总投资额129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396个,总投资额1076亿元,扩建项目132个,总投资额143.7亿元,技改项目72个,总投资额79.3亿元。第三产业项目共88个,总投资额219.5亿元。其中:新建项目72个,总投资额208.3亿元,扩建项目10个,总投资额11.1亿元。项目具体安排参见附件。

七、培育重点非公有制企业

实现重庆非公有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培育。近期重点实施“3153”工程,即从2005年起,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着力培育 1000家重点成长型骨干企业,到2007年使中型企业达到500家,大型企业达到30家,以此带动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本规划将非公有制重点企业划分为三大类型,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培育的对象,分别是非公有制企业100强和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我市要制定相应的扶持三大类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措施,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重点培育非公有制企业100

非公有制企业100强主要是指企业资产达到较大规模,企业主导产业符合国家和重庆市产业政策方向,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盈利能力强,产业关联与带动力强,企业对国家和社会在财税、公益事业方面贡献突出,企业具有较响亮的品牌和社会声誉。非公有制企业100强代表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是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进军中国500强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

要继续加强100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培育工作,鼓励支持以重组、兼并、收购、上市融资的方式参与资本运作,扩大企业规模;对新改扩建项目符合国家和重庆市产业政策鼓励的非公有制企业,在项目用地方面按规定给予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内的非公有制企业,按规定享受园区的各种优惠政策。树立“大企业无小事,各种类型企业一视同仁”的观念,设立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环保、能源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服务支持体系,切实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困难;对在财税、就业、社会事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其成绩得到社会一致公认的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要进行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二)大力扶持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

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系指处于成长阶段的非公有制中小型企业。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具有较强的创新愿望和创业激情,是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生力量,是重庆市产业经济保持持续活力的最活跃因素。

对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主要的工作思路是:建立服务支持体系,提供配套服务,促进更大发展。现阶段对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融资、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主要有:根据市场需求,由银行每年为获得进步奖的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专项信贷资金,并根据资金市场形势,贷款利息给予优惠;优先提供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节省财务成本或提高理财收益的金融创新产品;视财力情况,给予适当贴息支持,优先为入选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提供素质培训和义务技术支持,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荐权威中介咨询机构为企业进行企业成长期问题诊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点定期联系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严格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取消对企业的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纳入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投诉中心重点关注对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障其合法权益,为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非公有制企业的100强和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的评选是扶优扶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好该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进一步落实对以上三类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扶持,将逐步建立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服务支持体系。同时,要加强对上述工作的考核督促力度,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力求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市每年要开展评选非公有制企业100强和优秀创业发展型非公有制企业工作。

八、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素质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市场行为,能够有效提升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发迹于传统作坊式、家族式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现有经营机制难以适应市场,原有的公司运行模式成为其进一步壮大的制约因素。要切实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着力构建起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非公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和监管,全方位逐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素质。

(一)完善和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1.着力完善产权结构

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我市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由于产权划分不清,界定不细,制约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要进一步制定明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政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体系。

一是理清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经济产权边界不清、身份不明等历史遗留问题,还其非公有制经济的本来面目。支持现代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吸纳员工入股、外来参股、中外合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改变单一的产权结构,构建开放型、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对非公有制企业所有者或控股者亲属之间的产权关系同样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结构予以完善。

二是努力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的产权交易市场,构建股份制、会员制、网络制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拓展产权交易职能,严格规范产权的市场运作和市场管理。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产权转让的信息网络平台,扶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带动生产要素流动和效益的发挥,畅通非公有制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渠道。

2.着力规范治理结构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入手,逐步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的新型非公有制企业。一是健全并规范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明确“三会”的职责,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会、职代会与董事会的关系。党组织、工会要依照公司章程支持董事会开展工作。二是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综合型、生产型、营销型、研发型等非公有制企业模式,不断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内部架构,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营销、生产、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等企业组织功能,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改变家族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增强非公有制企业活力。

(二)规范企业行为

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要进一步规范非公有制企业行为,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开展守法经营,要将抓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秩序与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素质结合起来。

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一是要提高认识,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二是要规范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从一般的行政干预转向依法监督;三是要明确规范的重点和目的,根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水平,积极发挥信贷、利率、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作用,加强税收、劳动保障、环境保护、质量卫生等的监管工作。

2.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非公有制企业要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保证双方权利与义务对等;必须尊重和保障职工休息和休假的权利,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职工超时工作,加班或延长工时必须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或给予补休;必须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与作业场所危害防治工作;要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禁止使用童工。

非公有制企业职工要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并在参加社会保险的基础上,逐步参加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3.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企业形象的标志,企业生存的关键,也是获得市场认可及金融支持的先决条件。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就要讲诚实守信。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诚信水平,一是加强监管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大对失信、骗信的惩治力度,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信用,维护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二是推进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信用体系工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行业信用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水平的长效工作机制,通过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部门联动,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水平和非公有制企业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企业创新发展水平

围绕打造重庆特色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切实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将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具有显著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作作为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要构建机制灵活的管理运行平台、先进适用的技术创新平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力与创造力。

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当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创业期,现代管理意识较淡薄,管理方法有待完善。要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从体制改造、机制健全、组织完善等方面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运用,加大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造更新力度,大力推广卓越绩效模式、零缺陷等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面向竞争、面向客户的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模式。

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工作需要系统而持续地进行,非公有制企业要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现途径。要重视对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培育,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调整投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性创新、集群性创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

1.进一步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建立各级党委管理“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环节)党的工作专门机构,加强对包括非公有制企业“两新”组织党的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通过创新领导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形成市、区县(自治县、市)、街道、社区上下贯通的“两新”组织党的指导体系,切实加强党组织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导。

3.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覆盖面

按照“在扩大组织覆盖面的同时扩大工作覆盖面”的要求,探索党组织覆盖与工会组织覆盖、党的工作覆盖与工会工作覆盖有机结合,以党建工作带动工会工作,以工会工作扩展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在开展工会工作的同时,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要保障职工参加和组建工会的权利,企业要为工会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拨付工会经费,并不得干预工会事务;工会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法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按照“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职工所拥护、为业主所理解和支持”的思路,以开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党组织争创活动为载体,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大力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励党员在本职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发挥党员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九、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一)营造法制环境

宣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尽快制定出台《重庆市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对执行法律法规好的部门或企业进行表彰,对执行法律法规不力的部门予以监督,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严格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严禁执法部门、执法人员以任何形式向非公有制企业推销产品和实行有偿服务;严禁有关部门及社会团体强行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参加评比、竞赛、联谊等活动;严禁影响非公有制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检查。建立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权投诉中心,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优化法制环境

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得非法改变非公有制企业财产的权属关系;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不得对非公有制企业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和资金等强制措施。

2.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不得违反有关规定随意进入企业检查。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严禁侵占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合法的财产和经营场所,严禁强制征订各类报刊杂志和强行要求参加评比、竞赛、研讨等活动。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扣缴、吊销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

(二)营造政策环境

要继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落实好中央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渝委发〔200321号)及其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和规定,全面清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依法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不平等待遇,放宽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放开注册资本限制条件、落实财政优惠政策、落实民营经济扶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社会保障、投融资、进出口、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有同等权利。要以放宽限制、公平公开、维护权益三方面为重点,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营造舆论环境

党的十六大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各级政府要积极、正确地引导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公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光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有作为的良好氛围。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表彰制度,定期表彰诚信守法、提供税收和就业岗位多的非公有制企业。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优秀分子和先进事迹,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

构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应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发展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政府积极引导,部门密切配合,整合社会资源,着力建立和完善融资、技术、培训、创业、信息、市场、质量、法律等八大服务平台。

(一)建立和完善融资服务平台

要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必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和区县的信用担保体系,构建投资多元化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在近期的35年,要充分发挥好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中小企业贷款(100亿元)试点、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小巨人”金融服务计划(100亿元)、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小企业“322”金融服务计划(200亿元)等对全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支持。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加大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3153”工程的实施进程,带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抓紧开展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辅导工作,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途径,解决融资难问题。

1.建立融资服务体系,提供融资条件

加快建立融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成立担保机构和开展担保业务,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引进有实力的跨国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市政府制定规范性措施,加强监管,促进担保机构规范运作。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激励金融机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机制,组织协调金融部门开展银企授信活动,鼓励金融机构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及利率杠杆为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服务。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或非全额担保贷款,扩大授信额度,不断优化融资环境。

2.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非公有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或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重组上市;引导、支持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集中民间资金转化为非公有制资本。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申请利用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采用BOTTOT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票据贴现、质押贷款、鉴证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贷款等品种,拓宽和细化信贷市场。按照实物监管和资金监管相结合原则,实行灵活的融资方式。各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探索用企业依法取得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质押获取贷款的方式方法。

3.争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

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我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专项资金和基金。主要有:一是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二是我市财政每年增加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个人、企业和社会机构无偿捐赠的用于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资产或权益);四是其他资金。要整合各种资金,用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平台

要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组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中介机构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和联合开发,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加快组建一批适合非公有制企业创业需要的开放式、共性技术中心,以优惠条件向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为非公有制企业节省投资,降低创业成本。

(三)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平台

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精神和市委关于人才强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引进工作。结合国家实施的《银河培训工程》,建立各类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交流制度,鼓励各类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人才的委培、代培、定向培养等服务。鼓励各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质量评估,在全市建设确认一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县培训基地。同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强化职工技能培训。

1.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加快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用高素质的人才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发展。(1)从非公有制企业中有针对性地选送人才到大专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通过规范化教育培养人才。(2)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人才交流服务体系和技术经济信息网络,每年对专业人员进行轮训。(3)注重提高经营者的政策素养,定期举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培训,帮助经营者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政策为企业发展服务。

2.培养职业经理人及其市场

目前,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企业上规模以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家族制企业中原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逐步转变为消极因素,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滋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特征,制约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企业,需要加速“两权分离”的步伐。引进职业经理人,采取管理层持股、技术人员入股、稀释家族股份等方式淡化家族产权。由一股独大向产权多元化发展,在非公有制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鼓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建立职业经理市场与监管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对称性,提高职业经理人对于经营管理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建立职业经理人的个人诚信体系,推动经理人市场的健康发育。

3.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创办非公有制企业或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人才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机制。鼓励外出投资者和务工人员回重庆创业。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吸纳进入就业市场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在其入城落户、档案管理、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与公有制人员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开展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非公有制企业主出国考察和开展省际、国际交流。

(四)建立和完善创业服务平台

按照“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改善创业环境的要求,加大创业辅导力度。以市乡镇企业干校(中小企业培训中心)为基地,利用社会各种资源,组织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要依托和引导一批中介机构,开展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对创业者创办企业进行全程服务。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把闲置的厂房和设施改造成为创业辅导基地,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新的就业领域。

1.政策咨询服务

积极开展相关政府扶持基金、专项资助及贷款融资的咨询服务,必要时协助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申请。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申请紧急援助资金,及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成熟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资金短缺问题;对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资金援助。收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到政府相关部门,促使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更畅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2.管理咨询服务

组织政府官员、高校专家、商界成功人士成立“创业辅导专家委员会”,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经营计划顾问服务,诊断企业经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企业策划、建立有效的发展模式。提供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咨询顾问服务,并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开展各种层次的创业训练和专业培训。

(五)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在市中小企业局现有网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信息网络,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等信息和政策导向。同时,建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1.建立信息平台

市中小企业局在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应注重建立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数据库,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免费发布信息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最新、最全的全国各地政府采购信息和其他相关采购信息;为企业“打包订制”各类商业信息、投融资信息、会展信息、人才信息、行业动态等。

2.提供信息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商机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此,根据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可采取两个方面的服务措施:一是针对有资金找不到项目,有项目找不到资金这一“两难”问题,设置“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热线”;二是尽可能掌握大企业需求信息,及时向非公有制企业传递,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及产品配套,通过大企业拉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市场服务平台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经营者到境外培训和考察。组织经营者到国内外进行商贸考察,帮助企业与国外、国内企业和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开展东西合作、国内国外合资合作、扩大对外开发和劳务输出、拓展新的市场提供服务。同时,支持中介机构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展览、展销活动,促进经济技术合作。

当前,全市要加快组建以市中小企业局为行政主体,以重庆工业展览馆、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市外商投资协会、市非公有制企业促进会及各行业协会为协作单位的市场拓展服务体系,发挥市中小企业局在体系中的领导、协调与监督职能,着力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信息相对滞后、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问题。

(七)建立和完善质量服务平台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国际标准、ISO质量体系的建设和人员培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帮助重点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为企业以优质产品占领和拓宽市场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公示查询系统,开展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培育诚信守法典型企业,推进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建设。

(八)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务平台

当前,要进一步发挥市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中心、市政府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市政府外商投诉中心、市政府台商投诉中心和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的作用,及时受理企业的投诉和法律咨询,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企业治乱减负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5912日印发

附件:

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骨干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地区

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第一产业(含农业产业化):共75个,总投资38.5亿元。

生猪、菜牛、山羊等牲畜及家禽产业化项目

江北区、长寿区、万州区、渝北区、綦江县、万盛区、九龙坡区、涪陵区、秀山县等

年出栏生猪63万头、菜牛15万头、山羊15万只、家禽5000万只,基地135万亩。

10亿元

粮食产业化项目

綦江县、彭水县、长寿区、秀山县、万州区等

建设优质水稻、玉米、薯类生产基地

3.2亿元

优质水果产业化项目

长寿区、秀山县、万州区、酉阳县、江津市、璧山县等

年产优质柑橘、柚子、柠檬等水果260万吨。

3.7亿元

优质蔬菜、油料、茶叶等产业化项目

长寿区、秀山县、万州区、万盛区、璧山县、九龙坡区、石柱县等

年产优质蔬菜20万吨、香料11万吨、油料18万吨,建设基地10个(30万亩)。

18亿元

优质中药材产业化项目

彭水县、长寿区、巫溪县、秀山县、万盛区、万州区等

种植名贵中药材13万亩,年产中药材5.5万吨。

3.6亿元

第二产业: 共600个,总投资1299亿元。

摩托车及其配件项目

(摩托车及其配件产业集群)

涪陵区、长寿区、大渡口区、垫江县、綦江县、武隆县、南岸区、永川市、双桥区、江北区、万州区、璧山县、巴南区、丰都县、北碚区、沙坪坝区等

20个项目,年产各类摩托车200万辆,发动机540万台,配件1000万套(件)。

30亿元

汽车及其配件项目(汽车及其配件产业集群)

南岸区、万盛区、双桥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万州区、巴南区、江北区、长寿区、永川市、江津市、双桥区、綦江县、忠县、涪陵区、沙坪坝区、璧山县、北碚区等

各类汽车配件及整车生产项目50个,年产配件1200万套(台、件)、车100万辆、子午胎150万套。

56亿元

电子信息软件项目

渝北区、南岸区、巴南区、璧山县、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万州区等

建立微电子、软件基地。

 

25亿元

食品饮料项目

涪陵区、巫山县、万盛区、云阳县、丰都县、万州区、长寿区、梁平县、忠县、大渡口区、垫江县、荣昌县、黔江区、石柱县、奉节县、綦江县、璧山县、巫溪县、彭水县、九龙坡区、开县、永川市、武隆县等

年产榨菜、萝卜干等菜类35万吨,魔芋、薯、玉米等淀粉36万吨,加工生猪550万头,肉食品100万吨,禽3500万只,白酒7.5万吨,啤酒15万吨,油类15万吨,冷冻食品等50万吨,矿泉水85万吨。

66亿元

医药、化工、器械项目(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万州区、梁平县、酉阳县、石柱县、万盛区、璧山县、巫溪县、长寿区、北碚区、合川市、忠县、永川市、涪陵区、云阳县、垫江县、秀山县、开县、武隆县、丰都县等

76个项目,年产各类中药6万吨、中药基地20万亩、动物药133亿件、生物制药5.43万吨、西药500亿粒(份)、原药10万吨、药瓶3亿只。

114亿元

建材(水泥)项目(建材产业集群)

彭水县、涪陵区、巫山县、万盛区、云阳县、丰都县、万州区、长寿区、梁平县、忠县、大渡口区、垫江县、荣昌县、黔江区、石柱县、綦江县、璧山县、巫溪县、江北区、开县、奉节县、北碚区、九龙坡区、武隆县、永川市、江津市、合川市等

年产石英砂、白云石、碎石等1000万吨,玻璃260万平方米,钢材750万吨,管材100万吨,板材620万平方米。新上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及其主辅原料项目13个、年产水泥3300万吨,商品混凝土710万立方米。

144亿元

电力能源项目(能源产业集群)

万盛区、武隆县、石柱县、开县、涪陵区、万州区、彭水县、合川市、长寿区、九龙坡区等

63个项目,乌江流域等水电装机704. kw,火电装机191 kw

409亿元

饲料项目

长寿区、江北区、梁平县等

饲料30万吨。

3.7亿元

鞋业、纺织、服装项目(鞋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万州区、荣昌县、云阳县、开县、丰都县、江津市、永川市、武隆县、万盛区、南岸区、铜梁县、璧山县、巴南区、合川市、石柱县等

51个项目,建设占地2万亩的鞋业、纺织、服装等生产园区,年产纺织品1000万米、生丝1900吨、鞋类1.1亿双。

101.6亿元

造纸项目(造纸产业集群)

铜梁县、彭水县、万州区、万盛区等

年产纸浆130万吨,纸162万吨。

38亿元

石油、盐气、煤炭化工项目(盐气化工产业集群)

万州区、荣昌县、云阳县、开县、丰都县、江津市、永川市、武隆县、彭水县、南川市、忠县、长寿区、南岸区、大渡口区、万盛区、石柱县、垫江县、九龙坡区、合川市、巫山县、璧山县、奉节县等

50个项目,年产各类化肥110万吨、农药6万吨、硫酸钡14万吨、烧碱45万吨、二甲酯和二甲醚40万吨、酒精65万吨、甲醇111万吨、盐30万吨、颜料1.5万吨、焦炭100万吨、煤炭802万吨、煤气5亿立方米,天然气井20口。

210亿元

机电项目(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九龙坡区、云阳县、巴南区、长寿区、永川市、璧山县、万州区、双桥区、铜梁县、忠县、梁平县、大渡口区、江北区、江津市等

各类小五金、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生产。

9.8亿元

包装印刷项目

涪陵区、黔江区、荣昌县、九龙坡区、彭水县、万州区、大渡口区、江北区等

各类包装印刷项目13个。

4.3亿元

非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项目(矿业产业集群)

武隆县、长寿区、永川市、璧山县、彭水县、铜梁县、合川市、九龙坡区、巫山县、秀山县、万州区、万盛区、南川市、綦江县等

年产金属镁60万吨,锶0.5万吨,氯化钡10万吨,碳酸钡10万吨,钢铁300万吨,石膏、硅、锰、电解石、锌、铜120万吨,白银300吨,金500公斤

74.8亿元

基础设施项目

永川市、大足县等

大桥1座,园区公路80公里,深水港口1个。

19.8亿元

第三产业:共 88个,总投资219.5亿元。

旅游项目(旅游产业集群)

万盛区、长寿区、璧山县、万州区、綦江县、江津市、奉节县、大足县、合川市、涪陵区、九龙坡区、永川市等

风景区、景点、宾馆、游乐场、游船、公园等建设项目49个。

53亿元

物流房地产项目(物流配送、建筑房地产产业集群)

涪陵区、江北区、万盛区、石柱县、璧山县、万州区、永川市、长寿区、奉节县、沙坪坝区、酉阳县等

39个项目。物流配送中心、批发市场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75万平方米),商业步行街10条等。

166.5亿元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4-2024 www.99cl.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川省川联科技创业投资咨询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86)028-68223418 86622642 传真:(86)028-86622642
    E-mail:a36936955@163.com 邮政编码:610016 技术支持:喀什网